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近日,央视记者对沈飞的歼-15T机库进行了报道,但在节目中,作为"背景板"的6架歼-35却成了主角,6架歼-35中有4架是绿色底漆,2架是银灰色涂装,其中银灰涂装歼-35的机头下方还没有装上EOTS,只是预留了接口。 由此可见,这6架歼-35处于不同的阶段,有的正在测试,有的刚下生产线,还有的可能准备交付了。央视名义上是在报道歼-15T,实际却展示了歼-35已经开始快速量产。 其实,早在2023年就已经有歼-35的生产线开始运作的消息,但这次却是官方以央视报道的形式首次低调展示歼-35已经量产。 歼-35的量产速度可能有些出乎外界预料,尤其是这几架“绿皮机”还是研制难度更大的舰载型号,明晃晃的尾钩都亮出来了。
其实沈飞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在为歼-35的大规模量产做准备,并兴建了占地面 积惊人的生产设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歼-15总设计师孙聪先生,就多次表示,“我们要像手机一样造飞机”,就是在暗示沈飞未来的战斗机产能将得到巨大提升,而这种变化背后,是生产模式的颠覆性升级。 根据报道再结合相关资料可以发现,歼-35的生产线有以下几个特点: 采用了"模块化+脉动"的先进生产方式。 歼-35在脉动生产线的基础上,又采用了类似F-35的模块化生产方式。也就是说,歼-35的各个机身模块是在不同车间同步制造的,如发动机舱焊接钛合金,雷达舱装配氮化镓雷达,前机身、机翼等分段的制造也是同步作业的,各个模块完成后,再用脉动生产线进行总装。
除此之外,歼-35的生产车间还配置了机械臂、数字化监控和光影投射辅助安装,在确保装配精度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可以这么说,F-35所能有的先进制造技术,歼-35都有,因此,后者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达到前者156架的峰值年产量的。 广泛采用3D打印技术。通过整体增材工艺,3D打印部件能极大减少零件数量,提高生产效率。 据报道,相比传统工艺制造的部件,3D打印部件的零件数可减少50%,制造周期缩短90%。但3D打印部件的一大缺点是强度不足,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已经研制出了疲劳强度打破世界纪录的3D打印钛合金材料,解决了3D打印部件在极端条件下抗疲劳强度不足的问题。 歼-35的机翼折叠机构、尾钩等关键部件都采用金属3D打印工艺制造,疲劳强度打破世界纪录的3D打印钛合金材料出现后,歼-35有望用上3D打印的起落架和涡轮叶片。
广泛采用军民融合技术。据报道,歼-35的涂层、传感器等部件可与民用产品共享生产线,成本可降至美国的10%。且歼-35的供应链还整合了华为5G模块、宁德电池等民品,以降低成本。 虽然没有全球供应链,但背靠强大的中国制造,歼-35的成本却只有0.8亿-1亿美元,低于F-35的1.2亿美元。 四,与歼-35A共线生产。歼-35除了主翼面积加大并折叠,加装弹射牵引杆和着舰钩以外,与歼-35A几乎没什么差别,技术复用率达70%,因此,歼-35的生产线同时覆盖空军型和海军舰载型,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不仅如此,歼-35的生产线相比F35还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一是机型通用化程度更高。 歼-35采用的是“空海孪生”的一机两型设计,而F-35却是一机三型设计,多了垂直起降版本F-35B,这不但使得F-35A/C为了迁就F-35B加大机身直径,速度和机动性受限,且F-35A/B/C的零部件通用率也下降到50%左右,远低于歼-35和歼-35A。 由于镓和稀土等材料供应不足,F-35的产能一直在下降,2026年预算案中直接被砍掉了47架,且即使是造出来的歼-35,性能也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战能力,直至完成TR-3和BLOCK4升级才有可能好转。而歼-35却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且一开始就是氮化镓雷达和360度EOTS的高配的。 由于晚生了很多年,歼-35在设计上有很大的后发优势,一开始就强调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能力,预留无人机指挥接口,未来可搭配攻击-11等机型实现“有人-无人”编队作战。 F-35呢?尽管也一直在与CAA联合作战上下功夫,但相对歼-35而言略逊一筹。 那歼-35现在能达到什么样的产能呢? 沈飞2025上半年宣布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配图用的就是歼-35,表明其生产流程已高度成熟,以福建舰的搭载量估计,沈飞半年的生产任务约为12架,这是妥妥的小批量生产啊!
要大批量投产,还要解决发动机的问题,歼-35与歼-35A目前用的还是涡扇13E发动机,可能会参照歼-20的模式,在第二阶段的改进型中,才使用眼下仍在测试的涡扇19。 沈飞已经公布了时间表,预计2027年建成3条脉动生产线,产能提升至当前的3倍,预计年产量超60架,未来目标是扩充到百架级的生产规模,以匹配海军三航母和空军替换老旧战机的需求。
卓信宝-正规的配资-第一配资门户-在线炒股配资选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