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的主战场可能要变了,不再是关税领域。日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言论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他提出一个惊人的想法,将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石油的问题,纳入到中美谈判的议程。这不仅是贸易和关税问题,更是直接涉及到了,全球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的大博弈。
在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逐渐“休战”之际,贝森特无疑抛出了一个新的炸弹,中国是伊朗和俄罗斯石油的主要买家,而美国政府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和中国讨论关税问题,开始试图将中国在能源采购上的立场作为谈判筹码。这不仅是对中美贸易协议的挑战,还是在国际舞台上对中国能源安全的直接施压。
此前,贝森特就曾放话,“任何继续购买受制裁俄罗斯石油的国家,都将面临100%的二级关税。”这句话直指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尤其是中国,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俄罗斯和伊朗向中国出口的石油占比高达30%以上,这些石油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供应稳定。如果美国真要实施这样的制裁,势必会对中国的能源供应链造成巨大的冲击。
但中国能被逼迫妥协吗?从目前的形势看,答案几乎是“不可能”。中国的能源战略不容妥协,能源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任何外部干预都无法动摇中国的立场。中方已经多次表态,坚决反对单边制裁和所谓的“长臂管辖”,并强调能源合作是中国的主权选择,外部干预没有任何正当性。
美国为什么在此时提出这一要求?看似是因为俄乌冲突的影响,但实际上,美国试图借此机会重新构建全球能源格局。通过对俄罗斯石油的制裁,美国希望打击中国和俄罗斯日益加深的能源合作,削弱两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而这一切,实际上也关乎美国是否能够继续主导全球能源市场。
更重要的是,美国希望通过这种“制裁威胁”,逼迫中国在俄伊问题上妥协。美国希望通过对中俄关系的分裂,来重新塑造国际经济秩序。这样一来,美国的战略目标不仅是限制中国获取能源资源,更是为了断裂中俄之间那条坚不可摧的“能源链条”。
然而,中国显然并不会轻易妥协。即便美国加大施压,中国依然有多种能源来源可供选择。沙特、伊拉克等国的石油供应将继续成为中国的重要能源来源。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已为中国开辟了多个能源通道,摆脱了单一依赖的风险。
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中国显然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中国一方面在能源上逐步实现多元化,确保能源供应不依赖单一来源;另一方面,外交上通过加强与中东、非洲等能源大国的合作,来扩大能源进口渠道。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强的金融话语权,不再需要完全依赖美元进行能源交易,这一点,正好应对了美国对全球能源市场的霸权控制。
此外,中国不会孤军奋战。金砖国家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经济联盟,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逐渐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美国的压力。随着中印巴等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加深,金砖国家“去美元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正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紧密相连,如果美国一意孤行,完全可能推动金砖国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新的经济力量。
总体来看,美国的制裁威胁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对中国施加压力,但从长期角度看,中国将继续推动能源战略的多元化和独立性,而美方的单边行动可能会激化中美之间的对立。
美国也许可以在短期内打击中国的能源供应链,但最终的博弈,还是会回到国际经济合作的舞台上。如果美国一味追求单边主义,不仅难以达成预期的目标,反而可能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
所以,未来的中美谈判,将不仅仅是贸易的问题,而是全球能源安全与地缘政治的一场大较量。中国的反应将成为关键。美国的策略是否奏效,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的走向。
来源:《美国财政部长竟威胁:中国买伊朗和俄罗斯石油,得谈谈》 观察者网
卓信宝-正规的配资-第一配资门户-在线炒股配资选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