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泛黄的纸页承载着咆哮的黄河,冼星海那支曾谱写出民族最强音的钢笔定格在时光深处。7月16日,“烽火艺魂——中国艺术研究院抗战文艺典藏展”在国艺合唱团演唱的《八路军进行曲》《南泥湾》《保卫黄河》三首经典抗战歌曲中拉开帷幕。浸染着烽火硝烟的艺术作品静静陈列,诉说着艺术家们以文艺为枪炮、以热血铸丰碑的创作历程,那些烽火中淬炼的民族魂,在今日的展厅里依然滚烫。
展出140余件套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精心策划了“战歌震山河”“兰台唱金戈”“刀笔砺丰碑”三大展区,共展出140余件套抗战时期音乐、戏曲与美术领域的珍贵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
“战歌震山河”展区展出了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黄河大合唱》“延安稿”和“莫斯科稿”,以及冼星海的多件创作手稿、日记、使用过的钢笔、小提琴、钢琴等珍贵遗物。此外,还有聂耳《扬子江的暴风雨》手稿和郑律成《八路军进行曲》、任光《渔光曲》的珍贵录音资料等。
“兰台唱金戈”展区聚焦梅兰芳“蓄须明志”的铮铮风骨,展出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录制的梅兰芳《生死恨》《抗金兵》唱片以及一系列抗战期间的演剧文献实物,它们是抗战戏剧运动的见证,生动记录了戏剧界以艺报国的壮举。“刀笔砺丰碑”展区呈现了沃渣、力群、彦涵等延安鲁艺木刻工作者对“为社会而艺术”文艺理念的践行,真实记录了军民抗战的壮烈情景以及充满希望的边区生活。这些抗战文艺典藏,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烽火岁月,更生动地展现了艺术家们以文艺为武器的战斗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精神。
两版手稿记录《黄河大合唱》修改历程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介绍,此次展出的《黄河大合唱》手稿包括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创作的“延安稿”与1941年在莫斯科重编的“莫斯科稿”,这两部手稿忠实记录了作品的构思与修改历程。1938 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延安的革命精神和氛围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延安,他读到好友光未然在病床上口述完成的四百余行以黄河为描写对象的长篇诗作,促使他迸发出丰富的创作灵感,仅用六天六夜的时间便创作完成了大合唱《黄河吟》的全部音乐部分。之后,他与词作者光未然进一步交换思想和看法,最终决定将这部作品从《黄河吟》更名为《黄河大合唱》。
在众多《黄河大合唱》版本中,有两个版本由冼星海亲自完成,并且都留下了珍贵手稿。一个是 1939 年冼星海在延安创作完成的初稿,后被称为“延安稿”;另一个则是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期间重新配器修订的大型管弦乐队总谱,后被称为“莫斯科稿”。这两份手稿都是最原始的稿本,也是目前仅存的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作为中国新音乐运动的标志性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鲜红的艺术烙印,它促使我们鉴思历史、审视当下,具有独一无二的革命纪念意义。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
记者:金力维
卓信宝-正规的配资-第一配资门户-在线炒股配资选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